“妮儿乖乖坐着,太姥爷有活干。”刘姥爷把妮儿放在了离他不远的竹摇篮里。
“金麟,金麟。”妮儿抓着刘姥爷的手不放道。
“呵呵……我已经通知它了。看样子,咱们明儿再去。”刘姥爷笑道。
妮儿轻拍额头以刘姥爷现在的修为,神识外放的力度,正好能和金麟交谈,再远好像就不成了。
这下子省了大黄传信了。
刘姥爷从仓房里把木工工具,全部倒腾出来,锯、刨、斧、尺、墨斗、木工笔整个一个木工世界。
妮儿挠着下巴,一脸的疑惑,老爷子的雕刻手艺已经见识过,这木工行不行啊!
作木匠活非常能锻炼一个人的脑力,好木匠都是非常聪明的人。
刘姥爷瞟了妮儿一眼,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在怀疑自己,“小看太姥爷啊!太姥爷给你露一手。”
妮儿做在竹摇篮里可以清晰地‘看见’,他做木匠活儿。
用锯子锯木板时,一般都要用墨斗弹出墨线来锯,这样不会锯歪,他不用墨斗,只是轻轻扫了一眼,拿着锯子在木头上开始嗤嗤……绝对的笔直,他对力道的掌控已经到了一个细致入微的力度。是那种闭上眼睛也可以的尽收眼底的境界。
嗤嗤……锯末飞舞,刘姥爷速度快的,很快就陷入一片木雾当中。
锯完所需要的木头,就要开始刨木头了,刘姥爷坐在刨木凳上,拿着木刨,一前一后地推刨着,身体不断起伏,动作连贯而优美,如行云流水一般,展现着力与美。而且每一推刨,总伴着一声‘欸……’,木刨中跳出一圈圈刨花,很有趣。
渐渐地看着满地的刨花,妮儿爬出了竹摇篮,在上面打滚厮闹,感觉好像到了雪地或沙滩一样,好好玩儿。
“你倒是会自得自乐,小心一会儿你妈回来打你的屁股,把衣服都弄脏了。”刘姥爷出言提醒道。
“不怕!”妮儿朝刘姥爷说道,置身在刨花里,能闻见淡淡的木头香,刨花也很干净的,一个刨木头起劲儿,一个玩儿的开心,转眼间就到了中午。
“姥爷,妮儿,我回来了。”姚长海带着一脚土就跨过了门槛,看着眼前的场景吓了一跳,“这姥爷,我来吧!您怎么亲自动手了。”
“长海回来了。”刘姥爷停下了手,坐在刨木凳上,笑道,“闲着也是闲着,怎么样姥爷我的手艺还不错吧!”
姚长海拿着刨好的木板,闭着一只眼,瞄瞄,朝刘姥爷竖起了大拇指。
“这些做俩木桶够了吧!”刘姥爷问道。
蹲在水井边正在洗手洗脸的姚长海忙不迭的点头道,“足够了,足够了。”
姚长海洗干净擦了干后,“妮儿又调皮了,赶紧起来,你母亲快回来了。”
他把妮儿从刨花海里给抱了起来,摘掉衣服上还有头发上的刨花。
两个大男人,刚刚给妮儿收拾干净,大门外就响起自行车的铃铛声。
“娘回来了。”妮儿笑着说道。
“呼!好险。”刘姥爷和姚长海两人相视一眼。
“幼梅!”
“她妈!”
“娘,你回来了。”
跨进门槛的连幼梅接受如此待遇,狐疑地看着他们三个道,“是不是干啥坏事了。”
“没有,没有。”三个人摇头如拨浪鼓,神一般同步。
“呀!这么多木板都刨好了。”连幼梅看着平滑的木板问道。
“是啊!姥爷要的木桶看样子今儿晚上我加加劲儿,就能做好了。”姚长海说着开始收拾那些刨花,引火最好了。
“她妈,中午吃什么?:”姚长海问道。
“鱼汤面如何,这样也不用单独给牧大哥做饭了。”连幼梅想了想道,单独做这时间上肯定来不及。
“听你的。”刘姥爷他们三个齐齐点头。
“正好,我骑车去公社买一些箍桶用的铅线。”姚长海骑上自行车就去买箍桶的材料。
连幼梅所做的鱼汤面汤汁乳白,清爽不腻,金黄的面条细而软滑,特别鲜美可口。
嘴刁的妮儿连喝了两大木碗,吃的小肚子圆滚滚的。
※*※
吃完午饭,夫妻俩又走了,刘姥爷则抱着妮儿去了牧广山的家。
干什么?给姚致远授课。
“太姥爷!”姚致远见刘姥爷抱着妮儿进来,“我正说去找你们呢。”
“你去那边还怎么照顾小牧,所以我就来了。”刘姥爷笑道,“正好跟你们聊天!”他小声地说道,“顺便讲课。”
一听讲课,姚致远清澈的双眼瞬间点亮。
讲什么?开始给他们讲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一句没有提到正题。
“太姥爷,喝水。”妮儿扯过来自己柳编的小背包,从里面拿出竹筒道。
顺便说一句,见识了柳编背包的好处,村里的上学的孩子们改背柳编背包,毕竟这个不要钱,村里男人费费手的事,轻松的很。
布书包可是需要布料的。
“乖!”刘姥爷拿过竹筒,连着灌了几口,接着开讲。
浑厚的声音,饱满且充满磁性,极具有穿透力,听得妮儿都醉了。老爷子语言诙谐幽默,时不时调侃一下历史,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一讲就是一下午,听得牧广山和姚致远如痴如醉的,忘却了时间,这时间过的好快呀!
“真是麻烦你了,刘爷爷。”牧广山感激道,好像闲坐的日子也没那么难熬了。
“太姥爷讲的太好了,原来历史也这么好看。 ”姚致远却又轻蹙着眉头,幽默之中,发人深思。
“哦!天不早了,明儿下午我们再来。”刘姥爷抱着妮儿起身道。
吃完晚餐后,姚长海趁着天还没有彻底黑呢!开始箍桶。
姚长海坐在院子内二话不说低头噼里啪啪地开始干起活来。以片片木板做经,以个个铅线圈做纬,聚精会神地编织着木桶。
刘姥爷抱着妮儿坐在一旁观看,连幼梅吃完饭,去了姚老大家,姚家女人们围在一起干活了。
看着片片木板在姚长海粗糙厚实的大手里乖乖听话,刘姥爷感慨道,“以前都是用用竹篾做成圆形的“箍”,套在圆桶上,使桶片之间紧固而不渗水。现在用铅线方便多了。”
姚长海认同的点点头,这手如铁钳似的,将木片箍的紧紧的,“现在咱们家还用洗脸的木盆、水桶,马桶,洗澡盆等等可都是木头做的。”
“嗯!嗯!以前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凡装水的器具除坛坛罐罐外,基本上都是木制的,如饭桶、米桶、蒸桶、面桶、等等,人们从早晨睁开眼睛需要洗脸开始,直到晚上睡觉,无论是生活还是生产,一刻也离不开这木头做的用具。”刘姥爷一拍额头说道,“说道蒸桶,下一回淑英来,咱们做木桶蒸饭。好不好啊!妮儿。”
“好!”妮儿从善如流地说道。
一说到吃,大家都来劲儿。
“老辈人使用的这些盆盆桶桶,多数是女儿出嫁时的陪嫁品,通常要用红漆,至少也要上桐油。等到妮儿结婚时,估计用不着了。”姚长海抬眼看了一眼妮儿笑道。
“呵呵……毕竟社会在发展吗?”刘姥爷笑道,说着扯开嗓门呼唤道,“箍桶哦……,箍桶哦……”
一声洪亮而悠长的呼叫,给宁静的村野增添了一点生机和活力。
“箍桶匠,箍桶匠来了。”街门外传来村里大妈地说话声。
刘姥爷和姚长海相视一笑,“哈哈……姥爷,你学的还真像。”姚长海笑道,“你看看,把村里婶子、大妈都给招来了。”
三教九流,七十二行当,吹糖人儿、耍蝈蝈、补锅匠、修脚、剃头匠……以前流传与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却已被遗忘,甚至有人闻所未闻。
俗称箍桶佬、箍桶匠,作为一种谋生行业,也属于七十二行当之一。它起始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也无法考证,只知道箍桶手艺不独我国有,外国也有,不仅古代有,就是后来也没有绝迹。因此箍桶是一种久远的行当,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这不立马村子里的大妈、大婶就找来了,姚长海一下子就被围着里三层、外三层,叽叽喳喳的。
女人多起来就跟鸭群似的,姚长海赶紧说道,“别吵,别吵,大妈、大婶,你们把东西放下,我一定把东西给你们补好,成了吧!”
“中!小姚队长,说啥就是啥?”
女人们总算安静了下来,姚长海接着道,“大妈、大婶,这么多要修补的东西,我这一下子也修补不过来,白天还要上工。”
她们一听,很干脆地说道,“行了,小姚队长,俺们明白,你啥时候修补好了,支一声,俺们来拿。”
“俺们就不耽误你了。”
来的时候风风火火,这走的时候也麻溜干脆。
姚长海看着满院子的木桶、木盆,哭笑不得道,“姥爷,你这一嗓子,可给我吼来不少活计。”
“呵呵……”刘姥爷干笑道,“农家人精打细算,会过日子。”
姚长海笑道,“不精打细算也不成啊!别看都是生活用具,都不大,可是置备一套下来也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所以用起来都很宝贝的。时间一长,少不了会断、烂、破、漏,用之不能,弃之可惜,所以这修修补补的,再用它个十年八年,那还是挺划算的。乡下人很精明的。”
“是这个理儿。”刘姥爷点头道。
“得!一样一样的来。”姚长海继续埋头苦干起来。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