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178章忠臣不讲阿谀奉承之语

第178章忠臣不讲阿谀奉承之语(1 / 1)

不过,在这期间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茅焦。茅焦,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齐国人。

秦始皇一连杀了27位大臣,果然起到了杀鸡儆猴的效果。秦国之中已无人再敢向秦王进谏了,谁也不想拿着自己的性命去做原本就没有希望的事情。但是在战国那个激情飞扬的时代,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明知前方路途艰难也要去冒险。聪明而抓住机会的人,从此一飞冲天;糊涂而没有掌握好时机的人,就此魂断黄泉。这时候,秦国的一个门客茅焦挺身而出,甘心做一个冒险者,用自己的生命来赌一次。

在此之前,茅焦便在咸阳城内外大造声势,四处宣扬:儿子竟然不顾孝道,将母亲囚禁,将秦国搞得天翻地覆,这是何等道理?他还向世人宣称,自己并不是秦国人,本来应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但是天下人管天下事,他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所以才前来劝谏大王收回成命。

秦王听说这件事情后,并没有立刻派人杀了他,而是下了诏令,让茅焦前去见他,让他说出道理来,能说服秦王固然很好,不能的话就只能杀身成仁了。

秦王政这次并没有要故意杀害茅焦,因为在见茅焦之前,他派使者前去告诉茅焦:“先生怎么有这么大的胆子,大王正在怒火之中,接连杀了27位大臣,你一介布衣,难道就不怕步那些劝谏大王而被杀之人的后尘吗?”

茅焦很坦然地叫来了侍者并对其吩咐,给他准备一缸温水,他要沐浴更衣,不久后他就要前去觐见秦王,可谓凶多吉少,准备好了就有恃无恐了。同时他对使者说道:“囚禁太后,在下不能赞成,所以准备前去冒死劝谏。古书上说,二十八星宿都居住在周天环宇之上,如今已经有27个荣登神位,这下我来了,正好凑够二十八宿之数,何惧之有?”

起初来使还以为茅焦不过是疯人疯语,并没有当真,岂料他在沐浴之后,真的大大咧咧地准备前去觐见秦王。茅焦此举吓坏了与他一起居住的那些人,他们皆认为,茅焦此去定然是凶多吉少。秦国刑法中有连坐之法,他们害怕因为茅焦的缘故,殃及他们这些池鱼。不等茅焦到达咸阳宫,便私自瓜分了茅焦的行李,各自四散奔逃。

听闻使者的回报,秦王政当即无名火起。愤怒之下,秦王命人准备了一口大锅,里面注入一锅的水,并让人将水烧开,这恐怕是对茅焦的恐吓。做完这一切后,秦王政更是拿出了君王剑,端坐在大位之上,气势汹汹地让茅焦进见。

茅焦一进入宫殿便发觉气氛有些不对,如果自己贸然进去,恐怕还来不及开口,秦王便要让自己血溅三尺。为了减弱秦王的怒气,茅焦故意缓缓地步入宫殿,以缓和压抑紧张的气氛。

使者看不下去了,这样子慢吞吞地走,比起八十岁的老太婆都不如,何年何月才能够见到秦王?于是,使者便催促茅焦,让他快点,别让秦王等急了。

茅焦依旧不慌不忙地说道:“在下还想要慢点呢,相信使者也清楚,在下这一去,可是竖着进去,横着出来,何必急于一时呢?”

使者听了他的这番话,不禁替他悲哀,这人何苦要来自寻死路呢?

历史仿佛在那一瞬间变得无比缓慢,茅焦这一行,也好像走过了一生的时间。待其终于走到秦王政的面前,不慌不忙地向秦王政行过礼后,继而用缓慢的语速对秦王道:“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长寿,是不会忌讳谈论死亡的;如果一个人是国君,是不应该忌讳研究国家是否会灭亡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一个人如果忌讳死亡,他的寿命是否会变得更加长久呢?一国君主如果忌讳亡国,他的国家是否就一定能够长久地保存呢?自然不能。大凡贤明的君主,都不会忌讳谈论身死存亡,不管是国家也好,对个人也罢。不知道大王是否也是这样?”

茅焦很聪明,他用短短几句话就将秦王纳入自己的言语彀中,迫使他听从自己接下来的说辞,还通过这种旁敲侧击的手法,让秦王的怒气稍稍缓解。秦王问道:“你说这句话,可有什么深意?”

茅焦心中暗自笑了,遂向前一步,向秦王政说道:“阿谀奉承的话,忠臣从来不讲;违背世俗的事,明君向来不做。然而看看现在,大王的行为是多么的荒唐。草民虽然不能擅自称呼自己为忠臣,但是见大王犯错,就不得不说了,否则会让草民觉得,自己辜负了大王。”

秦王政停顿了一会,心想这茅焦貌不惊人言却能够压众,遂向他问道:“有什么话你大可以说出来,不必藏着掖着。”

茅焦知道,这时候秦王的怒气明显消散了不少,对自己说话的语气也客气了不少,遂大胆地说道:“天下何以会那么尊敬秦国呢,秦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强大,固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历代秦王都具备雄才大略,大王更是举世无双的英明君主,深得人心。然而现在大王却做了一些不得人心的事情:首先车裂了你的假父,为不仁之举;其次则杀死了两个弟弟,为不友之举;再次则将太后软禁在外,为不孝之行;最后还轻率地杀害忠贞不二的大臣,这和夏桀、商纣有什么区别?公道自在人心,大家即使嘴上不说,但是心里面定然不会服气。如果全天下都听说了大王的这些举动,还有谁愿意归附秦国,信奉大王呢?如此一来,秦国危矣,大王危矣,这怎不叫人担心呢?”

秦王听了他这番话,心中顿时七上八下。自己虽然挥手间便会让别人流血漂橹,但是一个人的声誉好坏是极其重要的。魏国有信陵君,信陵君有好声誉,是故英才毕集在他的门下,魏国得以不亡;楚国有春申君,春申君有好名声,是故山东群雄拜服在楚国的威仪之下,合纵乃成,楚国方安。身为秦王的自己如果没有了好的名声,则人心尽丧,谈何一统天下?

其实这时候,秦王已经被茅焦的语言所动。茅焦也看中了秦王这点,于是直接解开衣服,走出了秦王的大殿,伏在殿下等待受刑。其实茅焦若想真心受刑很容易,直接跳到大锅中就可以了,那样他就真的是求死心切,必死无疑。但是茅焦并不想死,他之所以这么做,目的就是向秦王展示一下自己的必死决心以及一片赤胆忠心。

秦王自然知道茅焦的意图,也明晰茅焦话中的道理,于是亲自走出大殿扶起茅焦,对他说道:“赦你无罪!先生快快请起,穿上衣服,不要受了寒气。先生的话很有道理,寡人愿意听从你的金口之言,眼下寡人应该怎么做呢?”

于是茅焦进一步对秦王政进言道:“大王首先要做的,就是厚葬以前前来劝谏的那27位大臣,因为他们是秦国真正的忠臣,只有这样才不会寒了天下忠臣的心;其次,大王要赶快将太后接回来,免得落得个迁徙母后的千古骂名,这样也有利于收买人心,一统天下的大业也会因此而顺利许多。”

秦王顿时说道:“只有先生的这番话才真正地合寡人心意。以前的人,只知道指责寡人的过错,哪里像先生一般,用一统天下的道理让寡人茅塞顿开。先生的意见很好,寡人答应一切按照先生说的办。”

于是,秦王悉数遵从了茅焦的建议,厚葬大臣,接回母亲,而且还是亲自驾车前去迎接赵姬。只是众人都心知肚明,秦王这么做只是为了统一大业,他和太后之间已经产生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不可能恢复以前的关系了。而对于吕不韦,于公于私,秦王都不会轻易放过他。

太后赵姬并没有十分在意之前的事,回到咸阳之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设酒宴款待了茅焦,还不断地称赞茅焦道:“天下最正直的大臣,莫过于先生了。在危急时刻,先生能够挺身而出,不仅让我们母子能够破镜重圆,也让秦国的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功劳之大,实在是难以形容。”

经此一事,茅焦走入了秦王的视野,成了秦王政尊敬和信任的人,被秦王立为太傅,尊为上卿。

在诛除了嫪毐及其党羽之后,秦王政转而将矛头对向了吕不韦。本来秦王准备一不做二不休,但是却又两个方面让他担心。首先是宫廷内外盛传,自己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自己若亲手杀害了吕不韦,就会犯下大忌讳;其次,朝中遍布吕不韦的党羽,而且大多数人都来为吕不韦求情,连李斯都认为,杀之恐怕会引起众怒。之前秦王杀害赵姬的两个尚在襁褓中的孩子以及20多位进谏大臣,已经让群臣震惊,秦王威慑群臣的效果已经达成,即使他再怎么残忍,也不能够将朝堂之上超过半数的文武百官杀死。

无奈之下,秦王免除了吕不韦的死刑,却剥夺了他的丞相职位,将他贬谪到河南地界。但这件事情让秦王政真正见识了吕不韦实力的强大和根基的深厚。秦王政发现,吕不韦在当地居住的一年之中,山东诸侯国竟然多次派遣使者前去看望他,秦国境内也有不少的宾客前去拜访他。秦王深知吕不韦如果发动变乱,自己必然难以应付,秦国也会在萧墙之争中衰落不少,山东诸国便会得到喘息的机会。秦国要一统天下,便只能静待时变。

于是,秦王政亲自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

“你对于秦国,实在无尺寸之功,但却得到了河南作为自己的封国,有十万户的民户听从你的调遣。”

“你对于秦国,实在是没有半点亲属关系,但是却得到了仲父的称号,你难道就不觉得自惭形秽?”

“聪明的人,就一定懂得进退之理、升落之道。你眼下可有一个选择,足以保全性命,那就是速速前往蜀中,不要再在河南逗留,不要再和宾客诸侯交往。”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说,吕不韦这时候很伤心,因为嬴政毕竟是自己的儿子,父子相争不是什么好事情,而且自己的胜算其实并不大,还会白白地削弱秦国。吕不韦本来就是一个商人,自然知道天下的生意总是输赢参半,有人赚钱,就必定有人会折本。如果叫他说出实情,秦王政必定更加难以接受,自己也免不了杀身之祸。即使听从了秦王的建议,前往蜀中,也必定会过上囚徒般的生活,说不定有朝一日还会被杀。吕不韦长叹数声,差点潸然泪下,遂饮下了毒酒,顷刻之间便毒发毙命。

纵观吕不韦的辉煌的政治生命,以美酒开始,以鸩酒终结。其实已经没有了什么遗憾,也许唯一觉得对不起的,就是孤苦无依的赵姬。

不过,赵姬最终还是得到了善终,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9年),太后去世,谥号为帝太后。赵姬死后,经秦王政允许,和庄襄王一起葬在芷阳。

最新小说: 宠夫娘子 弃妃再难逑 重拾仙道 宴福 爆笑冤家:暴烈蛇王的宠后 重生之执掌天下 凭虚公子 穿越成了小和尚 步步封后:邪妃上位记 农妻有毒:主子,该吃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