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历代王朝更迭 > 第52章败亡是必然的

第52章败亡是必然的(1 / 1)

吴国连年的征战终于为自己在诸侯中赢得了声誉,而吴国屡次击败在东方称霸的齐国更是震慑了中原诸侯,吴国以它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想要跻身中原诸侯国之列,进而称霸诸侯、号令天下。然而吴国的这种企图在其所号召的黄池会盟中只得到了部分的实现,可吴国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沉痛的。

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又一次战胜了齐国,因而自信满满,决定向中原诸侯各国发出号令,于黄池举行会盟。此次会盟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吴国要力争中原诸侯霸主,以号令各国诸侯拥立周王室之名,为自己增加砝码,让各国诸侯诚服。

根据《公羊传》中记载,“吴在是,则天下诸侯莫敢不至也”。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当时吴国的强盛势头,各国诸侯都忌惮吴国用兵。可是,在《左传》中记载黄池会盟的与会者时,却是这么说的:“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从《左传》的记载来看,除了周王室的代表单平公之外,参加此次会盟的诸侯只有鲁哀公与晋定公,根本没有所预想的那种空前盛况。在《春秋经》中,对于参加此次会盟诸侯的记载也就简单的一句,“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而这与《公羊传》中“天下诸侯莫敢不至”的描述是存在冲突的。

那么史书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记载上的冲突呢?晋代的杜预在他的《春秋经传集解》中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解释,他说:“盟不书,诸侯耻之,故不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之所以不把此次黄池会盟详细记录,是因为各国诸侯都以此为耻,因而不录。通过杜预的解释,这里就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即为什么各国诸侯会以黄池会盟为耻呢?

同为记述春秋时期历史的儒家经典《谷梁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吴能为之,则不臣乎?吴进矣!‘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称,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

从《谷梁传》中的这段话中,似乎可以找到晋代杜预所说的“诸侯耻之”的端倪了。黄池之会在这里被看成是吴国向中原文化靠近的一次机会,而根本没有被认为是吴国称霸中原的会盟。长久以来,吴国一直被中原各诸侯国看成是夷狄之国,而此次会盟则表明了吴国在文化、礼仪上已经开始接近了中原诸国,懂得了尊卑贵贱之分。吴国虽是东方的大国,现在却以谦卑小国自称而大会诸侯,这正符合中原各国的文化。吴王夫差说:“好帽子拿来!”孔子却说:“夫差连帽子的等级都不分就想要戴帽子,真是口出狂言!”

孔子作为中国儒家传统的代表,他的话真切地说明了吴国不被中原文化所认同的处境。吴国一直以来所争取的入主中原,也就是为了获得中原文化的认同。虽然在春秋后期,吴国与中原各国的联系加强,在文化上也逐渐趋同,但是自认为出自正统的中原各国在忌惮吴国崛起的军事势力的同时,在文化上对吴国仍然存有深深鄙夷。孔子的一番话足见此中真意,而吴国称霸的黄池会盟也不尽如吴国之意。

吴国为了在黄池会盟中称霸,带去了几万精兵参加会盟。吴王夫差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就是一定要在黄池称霸。吴王夫差应该也能料想到中原各诸侯国对吴国所存在的这种文化上的蔑视,因而不得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以消除各国诸侯对自己的非议。可是,吴国不得不要面对春秋时期的老大强国晋国的挑战。虽然此时的晋国已不如从前,三家分晋的形势已成定局,但尚未分裂的晋国其经济、军事实力都依然是诸侯中的老大,同时晋国还继承着中原地区的正统文化,要想撼动晋国的地位实非易事。

在黄池会盟上,晋国便是吴国称霸的主要竞争对手。吴国先是与晋国比起了家世,《左传》中记载说:“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吴国人的先祖是周太王的嫡长子太伯,因而吴人说:“在周室之中,我们为长。”但是晋国人也不甘示弱,凭借晋国一直以来的大国地位及传承了中原正统的姬姓文化,所以晋国人说:“在姬姓诸国中,我就是大哥!”因而吴、晋之间争持不下。

吴王夫差随后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越国突然袭击吴国,杀死了夫差的儿子还放火烧了姑苏城。吴王夫差为了封锁这个消息,把知道此事的亲信都杀了。吴王夫差为了尽快完结黄池会盟,便接受了王孙雒的建议,再次以武力威慑晋国。晋国害怕吴国恃武而斗,几乎是默认了吴国的称霸行为,在歃血的时候让吴王夫差为先。吴王夫差终于在与中原诸侯的会盟中争得了霸主的地位,但是自此以后吴国也急转直落,不久就被越国所灭。

虽然吴国在黄池称霸,但在文化上中原诸国仍对吴国存在偏见,这也就是为什么史书中对此次会盟都只是寥寥几笔的轻描淡写。由此可见,黄池之会不仅是吴国的称霸行为,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越国突袭吴国之前,有一个人就早已经发现了端倪。

吴王夫差战胜越王勾践之后,吴国开始积极寻求称霸中原,逐渐忽视了对越国的防备。此时的吴国只有一个人清醒地认识到越国的危险地位,并时刻劝谏吴王夫差要提防小心。

在越国请降之初,伍子胥就以少康复国的故事劝谏吴王夫差不要接受,而要借此机消灭越国,但是吴王并没有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在吴王夫差准备起兵征齐之时,伍子胥则进谏说:“我听说勾践现在生活节俭朴素,亲自下地耕种,吃饭只有一个荤菜,而且他悼念死者,抚恤伤病之人,与百姓同甘共苦。这样的人如果不除掉,一定会是吴国将来的隐患。现在越国对于吴国来说,是心腹之患;而齐国对于吴国来说,只是疥癣之疾。如果大王不顾心腹之患的越国,而去攻打齐国,这对于吴国来说是很危险的。”吴王夫差不听,率大军与齐军战于艾陵,大败齐军。

吴王得胜归来后,越王勾践率群臣来向吴王祝贺,并献上许多礼品。吴王夫差很高兴,但伍子胥又十分担忧地对吴王说道:“越国是我们身边最危险的敌人,现在大王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骗,只顾与遥远的齐国征战。对于吴国来说,即使打败了齐国,也并没有什么用处啊!《尚书·盘庚》早就说过:‘有颠越不恭,劓殄灭之,俾无遗育,无使易种于兹邑。’这样商朝才能有后来的兴盛。请您多多关注越国,不要一心征讨齐国,否则日后只怕悔之不及了。”然而,现在的吴王根本听不进去伍子胥的话,仍旧自行其是。

此后,越王勾践又向吴王夫差进献了两名美女,其中有一名就是西施。吴王夫差见到西施之后,立即被她的美色所迷,大为高兴。伍子胥依然劝谏吴王不要接受越王的进献,可是早已入迷的吴王哪里还听得进伍子胥的话?他欣然接受了越王的进献,并大赞越王的忠心。

此时的吴国,在逐鹿中原彰显国力的同时,国内政局也日益腐化,外强中干。越国的大夫文种便对越王勾践说:“吴国现在国势渐衰,吴王也越来越骄奢淫逸,我们不妨向吴国借粮一次来试探吴国的态度。”于是勾践便派人去向吴国借粮食,虽然伍子胥竭力劝阻,但吴王夫差却欣然同意了借粮给越国,而且对于伍子胥总是反对自己的意见也越来越不满意。

此事过后,伍子胥痛心地说:“大王不听我的良言规劝,只怕三年以后吴国就会被越国夷为平地了。”收受越国贿赂的佞臣伯嚭听到伍子胥的这番话后,就趁机向吴王夫差说伍子胥的坏话:“大王不要看伍子胥表面上很忠诚,其实他是一个寡情无义、心狠手辣之人。他当年在楚国为了自己逃命就不顾父兄的性命,现在又怎么可能为大王您着想呢?”

“您当初准备讨伐齐国,他就极力劝阻,但是大王仍然大胜齐国凯旋归来,伍子胥因为您没有采纳他的计策却获得了胜利,竟然对您心生怨怼。现在大王又要伐齐,伍子胥专横执拗,极力劝阻,妨害您的大业,其实只不过是希望以吴国落败来证明自己的高明罢了。而今大王要亲自率领全国之军攻打齐国,伍子胥因为您没有听从他的谏言而托病不出,只怕已经怀有异心了,请大王多加戒备。”

起初,吴王夫差并不相信伍子胥会犯上作乱,于是吴王便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一探究竟。伍子胥因为预见了吴国将会灭亡,于是将自己的儿子也带到了齐国,并对儿子说:“我屡次劝谏大王,都没有被采信,现在吴国的末日即将到来,你就留在齐国吧,不要同吴国一道灭亡。”于是伍子胥把儿子寄托给齐国的鲍氏,然后独身回到吴国,向吴王汇报齐国的情况。

吴王夫差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非常愤怒。伯嚭则趁机再进谗言:“伍子胥出使齐国,却把儿子留在了齐国,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他身为大王的臣子,在国内不得重用就投靠国外的势力,还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而抱怨大王不重用他,我看伍子胥以后一定会作乱,愿大王提早提防。”吴王夫差也怒气冲冲地说:“你不说这番话,我也怀疑他。”于是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了属镂剑,命他自杀。

伍子胥接到吴王送来的剑之后,仰天长叹道:“唉!明明是伯嚭这个小人在背后进谗言残害贤臣,可吴王现在要取我的性命!你父亲在位时,是我帮助吴国,攻进了楚国的郢都,称霸一时。当初太子之位未定,诸位公子争得你死我活之时,也是我在先王面前力争,先王才立了你为太子。你当上太子以后,说要将半个吴国封赏给我以奖励我的功劳,但是我从来不敢存此奢望。谁知你现在听信奸佞之臣的谗言就要诛杀长辈,我死了,你一个人是保不住国家的!”

说罢,伍子胥告诉门客:“在我的坟上种上用来制作棺材的梓树,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放到吴国都城东门的城头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从吴都的东门大举攻入,灭亡吴国。”说完,便自刎而亡。

吴王夫差后来听到伍子胥的这一番话后,大为震怒,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了皮做的袋子,投到江中,让其葬身鱼腹。这样一位吴国的忠臣就被小人伯嚭的谗言陷害而死,吴王身边也再没有人一个警醒他了,吴国政治也更加腐化黑暗。

所以说吴国的败亡是必然的。

最新小说: 重生之执掌天下 穿越成了小和尚 弃妃再难逑 农妻有毒:主子,该吃药了 宠夫娘子 凭虚公子 重拾仙道 爆笑冤家:暴烈蛇王的宠后 步步封后:邪妃上位记 宴福